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脊梁。振兴实体经济,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配套和支撑。生产性服务业涵盖面广,包括研发设计等技术服务、物流与供应链服务、信息服务、金融服务、商务服务等。这既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,更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。
近年来,尽管我国服务业年年有增长,目前已经超过“半壁江山”,但比主要发达国家还低约20个百分点,差距主要体现在生产性服务业上。
但我们也高兴地看到,近几年来,我国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,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出现了比较好的势头。
来源:钱江晚报
比如: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占全省GDP的25%左右,高出全国平均5-10个百分点,虽然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,但已经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。
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自去年3月份以来持续两位数增长,全年增长43.1%,比全国平均高7.6个百分点。
在杭州,204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1.2%,超过发达国家60%的标准线,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0%,这也意味着,服务业对杭州经济的主导作用已经完全确立。
生产性服务业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,更是振兴实体经济的“新动能”。因此,徐冠巨委员建议,把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振兴实体经济的战略举措,出台专项规划和专门政策措施,鼓励和推动更多资源要素投入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来。
以更大力度探索政企协力新机制。生产性服务业包含产业门类众多,要打破各自孤立发展的局面,应用好互联网的时代元素,建设“开放、共享、共生、连接”的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,整合物流、信息流、资金流,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,系统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。
引导支持民间资本加大投入。
推动形成“生产性服务与生产制造协同发展”的产业新生态。生产性服务业在整个经济运行体系中,具有很强的基础性,特别是一些平台型的项目具有公共服务或准公共服务属性,应当创新政企协力新机制,适应新模式、新业态发展的新要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