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来到浙江省机械工业联合会网站
当前位置:
技术发展 >> 杨正国:打破科技成果产业化转移难瓶颈...
×

杨正国:打破科技成果产业化转移难瓶颈

2018-03-20 09:27阅读数:2471

文章来源:中国工业新闻网--中国工业报     2018年3月20日  
 
 

 

    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 
    当前,中国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转移这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,这个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。全国政协委员、陕西省工商联副主席,陕西艾尔肤组织工程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杨正国认为,中国科技成果产业化转移难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处理好“三个关系”:一是大学和企业的关系,二是科研与市场的关系,三是科学家和企业家的角色关系。搞清了这三种关系,就可以打破科技成果产业化转移难的瓶颈。 
  杨正国指出,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创新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,但创新离不开科技成果产业化这个话题。科学家的专长是总结新知识,研发新技术,并不是去发现市场中的不均衡,创造新的利润点。事实上,很多科学家也缺乏对市场的把握能力,缺乏对机遇的掌控能力,缺乏对资本的引入能力。将新知识、新技术变成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,必须依靠企业家的创造性劳动。企业家在这个过程中承担着百倍于科学家的风险,他们才是创新发展真正的主角。 
  杨正国建议:一是各级政府要进一步重视企业家在创新中的作用,建立以企业家为主导,以科学家为支撑的创新发展新模式。二是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产学研联合体。将资源配置由过去的重点投向科研院所、高等院校,改为重点投向支持企业建设各级研发中心。要逐步形成以企业订单式研发为主的科研体系。三是各省工商联组建科技创新委员会。通过工商联发挥桥梁作用、平台作用、居间作用,通过第三方机构以公司化运营模式,全面对接企业和高校、科研院所,强调以契约精神、法律意识为原则,协调并分别保护企业家和科学家的利益。四是建立大中小企业和大学融合发展的新模式。着力解决三个问题:大企业资金充沛但创新不足的问题;中小企业创新动力强劲但资金技术不足的问题;大学技术雄厚但与大中小企业需求不能精准对接的问题。将大型企业的资金与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结合,将企业的资金与大学的技术结合,让大企业通过收购大学新技术、并购中小公司等,实现三者的融合发展。通过以上措施,把企业和大学、企业家和科学家、资本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,一定能够打破科技成果产业化转移难的瓶颈,最终实现全面创新驱动。 
 

 

 

 

 

 

登录|注册
Baidu
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