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
今年一季度,温州市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,大力实施“营商环境提升年”活动,有效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,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创六年来新高,实现全社会工业增加值415.1亿元,同比增长8.9%;规上工业增加值205.7亿元,同比增长9.0%,位居全省第4位;规上工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14.76%,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.7个百分点。 一、全力提升营商环境,提振企业发展信心。一是开展助企服务,提振企业信心。全力推进“双千”活动“十百千”助企服务,深化“最多跑一次”“亩均论英雄”改革,推动落实降本减负新举措,切实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。一季度,全市101家龙头骨干型企业实现增加值10.3亿,同比增长9.8%;小企业实现增加值109.91亿,同比增长10.1%。3月份,我市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(PMI)为51.2%,环比回升1.1个百分点;95.6%的企业认为今年自身经营情况将趋好或与去年持平。二是优化投资环境,提升企业投资意愿。率先变革供地模式,大力实施“标准地”制度,同时高质量推进“小微园”建设,深化“产城融合”发展,不断提升市场主体投资热情。据调查,今年有投资计划的企业占比达51.4%,计划投资1000万以上的占10.3%,比去年有所回升;一季度制造业贷款余额1492.4亿元,自2014年以来首次实现连续三个月环比正增长;2018中国(温州)国际工业博览会展会规模较上年增长超10%,生产设备的采购量明显增加。三是提高行政效率,助力外贸出口回暖。创新项目审计“事中抽检”“项目联审会”等工作举措,出台开放型扶持政策兑现流程提速行动方案,全面强化涉企政策“刚性兑现”工作。一季度,全市外贸出口总额267.91亿元,同比增长13.4%,高出全省4.1个百分点,较去年同期提高24.2个百分点。 二、聚焦高质量发展,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。一是对接行业精准帮扶。全力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,推进世界温州人家园“影响力企业展示中心”“时尚智造设计中心”“企业综合服务平台”等建设,全力打造电气、时尚、智能装备、新能源网联汽车等四大千亿产业集群。同时积极落实经信干部挂钩联系行业协会制度,分行业精准帮扶推动改造提升。一季度,全市规上工业33个大类行业中,有28个行业实现正增长;电气、鞋业、服装、汽摩配和泵阀等五大传统支柱产业实现增长值94.7亿元,同比增长10.6%,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平均增速1.6个百分点。二是鼓励企业产品研发。全力推进制造业单项冠军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、新模式应用项目的培育辅导工作,制定并实施年度“四新”(新技术、新产品、新装备、新模式)推介会计划,加快企业全面转型升级。一季度,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22.8%,高于全省平均8.3个百分点,新产品产值率24.1%,同比提高1.6个百分点。三是倡导绿色发展模式。开展低碳园区试点工作,启动绿色制造三年行动计划调研,继续深化“腾笼换鸟”,全力开展亩均税费万元以下“低小散”企业整治。一季度,规模以上工业八大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单位能耗同比下降10%,好于去年同期10.2个百分点。 三、实施新动能培育,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。一是补齐电子信息核心产业短板。开展电子信息制造业调研分析,启动温州市集成电路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,加快推进中电产业园、虹桥电子产业园区建设,积极对接台湾集成电路用300mm硅晶圆片项目落地温州,补齐核心产业短板。一季度,全市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25.7亿元,同比增长14.5%,增速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.5个百分点。二是加强技术创新力度。率全省之先成立智能制造研究院,加快建设两化融合智能制造创新服务平台,主动对接“中国制造2025”,加速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。2017年,全市规上工业科技活动经费同比增长30.33%,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,高出利润增幅21.4个百分点。三是加快新兴产业落地投产。制定出台新动能培育21条政策,继续梳理完善其它涉企政策,构建“1+X”政策体系,加快培育新动能。一季度,高新技术产业、装备制造业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.2%、11.9%和10.7%,高于规上工业平均增速2.2、2.9和1.7个百分点,其中装备制造业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.73百分点;激光光电产业发展迅速,如奔腾激光近两年都保持50%以上增速增长;威马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已全面贯通,首台EX5量产车型已于3月28日正式下线,前期产能为10万辆/年,将带动温州新能源汽车行业及配套产业的发展。 |